8月7日,美國政府公布的“調整後對等關稅稅率”正式落地。這一棒直接打到了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的臉上。 賴清德辯稱“20%是‘暫時性’關稅,後續還有望談判、調降”,被台灣輿論痛斥“還在騙”。美國對台征收20%關稅,高於對日本、韓國和歐盟征收的15%關稅,連日來已令台灣業界哀號不斷。
台北街頭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央視旗下新媒體賬號玉淵潭天發文稱,台灣《財訊雙周刊》社長謝金河表示,稅率只要高於15%就都是利空,“台灣一定哀鴻遍野”。台灣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林伯豐也稱,產業界非常不樂意看到這樣的結果。還有台灣投資顧問公司預估,美關稅政策將大幅影響台灣GDP年增長率。可見,20%的關稅大棒對台灣產業界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那麼,美國濫施關稅下,台灣哪些產業將受到嚴重波及、淪為“慘業”?綜合台灣相關部門、機構及學者分析,至少會有以下三個方面。
低毛利率產業首當其衝
20%的新關稅將直接推高台灣產品出口至美國的成本,其中低毛利率產業首先受到嚴重衝擊。
台灣指標性征信機構、CRIF中華征信所5日發布報告指出,“對等關稅”讓毛利率低於20%的產業“痛苦指數攀上高峰”。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平均毛利率低於20%的台灣出口產業類別有9項,包括電器電纜、油電燃氣、電子零組件業、水泥工業、紡織纖維、電子通路業、鋼鐵工業、塑料工業和光電業。
台灣學者、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林承鐸表示,當出口產業的毛利率低於關稅稅率時,幾乎就等同於整個利潤被徹底抹平,甚至轉為虧損。假如某項台灣出口產品的毛利率為15%,在20%關稅下,每賣出100元產品,就要賠5元,相當於做虧本生意。低毛利率產業本就利潤微薄,一旦進入“毛利率小於關稅率”的區間,企業只能被迫停止對美出口、縮減產能甚至裁員,迅速被淘汰出美國市場。
有台灣業者控訴稱,光是對低毛利率產業,關稅大棒的殺傷面就如此之廣,賴清德卻還在粉飾太平,難道不心虛嗎?
出口“競品”產業因“關稅差”受重傷
中國台灣地區的20%關稅高於日本、韓國、歐盟等的15%,因此在同質產品出口的競爭上,台灣處於劣勢。台灣產業界憂心,這些“競品”產業將在“關稅差”的衝擊下受重傷。
台經濟部門一份最新內參報告預估,受重傷的產業主要有工具機、模具、塑料製品、電子材料四項。報告指出,這些產業領域中,日韓是台企台廠在美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多出的5%稅率令台灣產品對美國市場形同棄守。台灣中時新聞網的報道進一步指出,日幣貶值、新台幣昇值,再叠加稅率的不利因素,原本台企的“蛋糕”恐將遭到日本廠商侵蝕。
不僅是日韓,CRIF中華征信所的報告指出,“關稅差”勢必影響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報告舉例稱,適用歐盟15%關稅的愛爾蘭,出口美國的前5大產品與台灣出口產品同質化高,可能也將對台灣的市占率造成大幅壓縮。
林承鐸分析指出,台灣地區與日、韓及其他對手競爭同類產品的情況下,多出來的關稅成本只能轉嫁成提高的報價,但市場不會對此輕易買單。因此,“關稅差”將導致台灣出口廠商的長期合作訂單流失到低關稅的“競品”國家,對原本就面臨土地、電價、人才等內部成本壓力的中小型製造企業衝擊最大,預計三至六個月內將出現訂單滑落與生產外移潮,整體產業生態可能崩盤。
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傳統產業面臨危機
在高額關稅壓力下,高度依賴美國市場、轉型艱難的台灣傳統產業也將面臨嚴重危機,進入“寒冬期”。
台灣《數位時代》綜合數據評估稱,扣件、五金、汽車零組件等傳統產業,將面臨5%~9%不等的產值衰退衝擊。台灣學者舉例指出,製造螺絲螺帽的台灣扣件業對美出口占比達44%,廠商利潤空間被高關稅壓縮至臨界點,行業面臨大規模裁員或併購潮。香蕉、虱目魚等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農漁業,也會出現競爭力削弱、農漁民收入銳減的情況。
台灣學者表示,這些傳統產業高度依賴成熟的供應鏈和外銷渠道,在衝擊下自我轉型艱難,短時間內也很難轉戰其他市場。
文章稱,面對近在眼前的關稅衝擊和慘重損失,有台灣民眾直接喊話賴清德“別再騙了”“美國只把台灣當提款機,還能指望‘跪美’跪出未來?”台灣業界人士也表示,“倚美”路線完全錯誤,倚靠具備廣闊市場和強大產業鏈優勢的大陸才是台灣真正的活路。 (完)
编辑:高原
澳门电召的士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 |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