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八月七日电】香港近日新增三宗基孔肯雅热的输入个案,有传染病专家七日表示,市民如非必要,应避免前往高发病地区,若到过有关地区,回港后十四天就要不停使用防蚊用品。
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曾祈殷七日接受电台访问时表示,虽然香港目前的病例主要是输入病例,但仍需注意患者所居住的区域会否出现进一步的感染情况。他解释,最近的风暴和暴雨导致积水增多,这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蚊患的可能性。
据了解,是因为若有一人被感染,只要他不被另一只蚊子叮咬,就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下一个人,从而防止病毒在本地传播。
曾祈殷补充,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感染人士,其在发病首七天的病征会轻微到未必能察觉。因此就市民防范的方法而言,他呼吁如到郊区应穿长袖衣物,并避免在黄昏和早晨前往,因为蚊在这些时间段的活跃度最高。
岭大研蚊患预报系统
【香港中通社八月七日电】(记者 徐嘉仪)香港近期录得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岭南大学七日公布,校内团队研发出香港首个结合地理资讯系统与人工智能的「GeoAI蚊患预报系统」,协助社区预防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蔓延。
系统透过引入岭大研发的地理空间人工智能(GeoAI)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及地理资讯系统,以及政府的开放数据等实用资讯,生成「蚊患风险指数」及「蚊患风险地图」。系统现已应用于香港房屋协会辖下的港岛一处居民楼,「灭蚊监测点」为前线物业管理人员提供实时与预测性的蚊患分析,提升防控效率。
领导项目的岭大科学教研组主任及副教授王沛欣表示,香港发现的蚊子品种多达七十种,随著近年气候变化与城市密度上升,将加剧蚊媒疾病传播的风险。岭大七月起与房协合作在居民楼安装「智能灭蚊灯」,大学提供技术支援与数据分析,包括辨识及分类各类由灭蚊灯捕捉的蚊种、预测未来三天蚊患趋势、提供蚊患风险指数,参与屋村的物业管理团队更可以根据风险热点地图制订更精准的防蚊部署。
研发主要由两项人工智能物联网装置构成,包括智能灭蚊灯及气象站。智能灭蚊灯专责灭蚊并记录灭蚊数量、蚊种等资讯;气象站采集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等实时天气数据。装置采用太阳能板供电设计,只需数小时的间接阳光接触,便能维持一个星期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