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8月5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叶永成8月5日,国际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全球(S&P Global)发布了今年7月中国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2.6,较6月的50.6显著上升,同时创下14个月新高。分析认为,服务业PMI的强劲表现主要来自三方面:中国内需回暖、新出口业务增长以及企业信心修复。
市场热情高涨 需求复苏强劲
标普全球经济研究部副总监Jingyi Pan指出,中国服务业PMI指数显示,受强劲需求带动,服务业活动增速为去年5月以来最快。首先,中国内需稳步回升成为服务业扩张的核心动力。受访企业表示,新订单增长速度加快,旅游、餐饮和零售等行业订单量显著增加,反映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者信心的逐步恢复为服务业提供了支撑。
其次,新出口业务量在连续三个月收缩后首次实现增长,且增速为今年2月以来最快。旅游活动增加和贸易条件稳定推动了外需复苏。Jingyi Pan表示,外需改善显示中国服务业企业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的抗风险能力增强。
最后,企业信心修复进一步助推服务业活力。调查显示,服务业企业对未来一年业务前景乐观,部份企业开始增加兼职用工,销售价格也在近六个月首次上涨,表明价格传导能力正在恢复。
结构性复苏的机遇与挑战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弛表示,服务业PMI的亮眼数据为市场注入强心针,金融和消费板块的上涨反映投资者对内需复苏和政策支持的信心。
然而,制造业PMI回落至49.3%,较上月微降0.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PMI维持在50.3%,但中型和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5%和46.4%,略低于荣枯线,中小企业压力增加。
值得留意,服务业的快速扩张表明中国经济正从制造业和投资驱动向消费和服务驱动转型。标普全球的PMI聚焦中小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反映沿海地区和中小企业在服务业领域更具活力,而传统制造业和内陆地区挑战较大。
Jingyi Pan分析指,服务业PMI的改善显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但制造业收缩提醒业界,复苏基础仍需巩固。他建议政策需平衡支持服务业与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的压力。
经济韧性与均衡复苏之路
另有分析指,面对复苏的不均衡性,专家建议财政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通过减税、补贴或专项贷款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业价格上涨为货币政策提供操作空间,但需警惕输入性通胀风险。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也带来挑战,今年下半年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的降息预期可能引发资本流动波动。全球经济体都需要密切关注外部动态,通过扩大内需和优化营商环境巩固复苏动能。
专家表示,今年7月的服务业PMI数据为中国经济注入亮色,突显服务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经济的韧性正在显现,但实现全面可持续复苏,需政策支持与企业信心双轮驱动。在全球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能否抓住服务业机遇,化解制造业挑战,将决定其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