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十一月十二日电】(记者 关秀英)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当地时间十一日宣布暂停与美国情报合作;同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引述知情人士报道,英国、加拿大亦因美军在加勒比海的军事行动,相继暂停与美共享情报。这场「情报断供潮」从拉美蔓延至欧洲,撕开了美国与传统盟友的信任裂痕,更折射出国际格局中「霸权实践」与「主权诉求」的激烈碰撞。
美军「反毒战争」引爆信任危机
八月,美军部署战舰与人员至加勒比海,标志反毒战将「军事化升级」。九月二日,美军首度空袭靠近委内瑞拉的国际水域,击沉一艘涉嫌运毒快艇,造成十一人死亡;美国总统特朗普次日公开称此为对「毒品恐怖份子」的「必要回击」。此后行动频发,截至十一月初,美军共发动十九次打击,致七十五人死亡、一人失踪。
与传统海岸警卫队「拦截-逮捕」模式不同,此次美军直接升级为「致命打击」,援引宪法第二条总统权力及二00一年《授权使用军事力量决议》,将贩毒定性为「非国际武装冲突」。五角大楼十一日更宣布,「杰拉尔德.R.福特」号航母打击群抵达加勒比海,强化「侦测、监控与打击」能力,旨在「瓦解跨国犯罪组织」。
然而,批评者指出,美军未公开证据证明受害者皆为毒贩,多数或为贫困渔民或无关平民。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斥此举为「法外处决」,暗示动机或为「政权更迭」;巴西总统卢拉则呼吁和平谈判,称此类行动是「无审判处决」。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明确指出,美军行动「缺乏国际法依据」,可能构成「非法杀害」。
早有预警的「共谋回避」
CNN报道,英国早于一个月前已停止分享加勒比海情报。作为加勒比海多个海外属地(如百慕大、开曼群岛)的宗主国,英国长期协助美国海岸警卫队拦截船只,但九月美军致命打击后,英国视之为「共谋风险」,若继续提供情报,可能间接导致平民伤亡,违反国际人道法。
加拿大政府早已知会美国,其提供的情报「不得用于攻击行动」,强调「不愿助纣为虐」。加方官员私下质疑:「若我们的情报致无辜者死亡,加拿大将背上战争罪污名。」
尽管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坚称受害者为「毒品恐怖份子」,威胁美国年轻人生命,但美国国内意见分歧显著:民主党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要求更多国会简报,众议员雅各布斯直指「无证据法外杀人」。国会战争权力决议要求咨询时,特朗普仅提供有限简报,从而激化党派冲突。
国际社会方面,对美军行动的合法性谴责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其一,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前国际刑事法院首席检察官奥坎波指出,「和平时期系统性攻击平民」,此为「反人类罪」;法学教授奥康奈尔强调,仅允许登船逮捕,而非导弹攻击,美军行动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麻醉品贩运公约》。
其二,滥用总统权力。战略分析师克罗尼格认为,特朗普以「反毒」为名行「政权更迭」之实,加剧区域不稳。大西洋理事会专家马尔扎克指,国际水域无美国管辖权,行动类似「布什时代虚假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论」。
其三,侵蚀全球法治。联合国人权高专图尔克要求调查,称「无武装冲突依据」;教宗利奥十四世呼吁对话,警告「加剧委内瑞拉边境紧张」。
分析认为,此次事件标志美国反毒战从「执法」彻底转向「战争化」,其单边主义行径正为其付出沉重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