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的关心-澳门头条新闻社
简体 繁体
长江禁渔成效显著 科技守…
华侨报 08-23 21623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电】(记者孙自法)二0一七年一月起,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十年,成为长江十年禁渔先行示范区。二0二一年一月起,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实施。如今,长江十年禁渔已行程近半,收效如何备受关注。

 记者近日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采访了解到,作为长江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近年来,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长江江豚保护实践成为全球小型鲸类动物保护的成功典范,科技守护鲸豚的「中国方案」正引领全球方向。

 包括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在内,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先后布局十个野外观测站,覆盖长江上游干支流、中下游干支流、湖泊、河口等各类典型水体,拥有自一九五0年以来最长时间、最全面的长江水生生物数据库。

 科研监测结果显示,十年禁渔开始以来,长江鱼类密度、主要物种种群数量、鱼类繁殖量等鱼类资源量指标显著增加,鱼类个体变大、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鱼类物种组成改善、多样性增加,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步恢复。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所长胡炜表示,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长江十年禁渔当前处于中期关键节点,长江生物多样性已呈现良好恢复态势,正在经历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的变化。

 与此同时,该所还取得长江鲟自然繁殖的突破,创造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神话」和世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经验」,并积极推动江豚保护经验出海贡献全球。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组王克雄研究员看来,长江江豚种群状况和保护情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王克雄介绍说,中国科学院一九七八年组织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白鱀豚生物学研究协作组,水生所被指定为主持单位,中国鲸豚保护生物学研究由此开启。该所一九八六年提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研究三大保护措施,目前依然是业内公认的行动指南。

 其中,人工饲养繁育方面,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一九九六年成功建立中国最早的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育研究群体,二00五年首次实现人工环境下长江江豚的自然繁育,近年来已成功突破二代江豚的自然繁育。

 二0二五年四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成功构建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技术体系,迈出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二0二五年六月,亚洲小型鲸类管理与保护经验交流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东南亚五个国家的官员及鲸豚类专家代表专程到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学习交流长江江豚保护经验,为极度濒危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寻找「保护处方」,并希望建立鲸豚保护国际合作模式。

 王克雄透露,通过建立「技术研发─本土验证─国际推广」的创新链条,中国江豚保护的技术和公益经验将从长江走向亚洲湄公河、伊洛瓦底江和南美亚马孙河等水域,为促进全球小型鲸类保护作贡献。◇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Copyright © 2018-2025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公网安备:44049002000479号 粤ICP备:180573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