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的关心-澳门头条新闻社
简体 繁体
從澳門經受了今年首次「黑雨」襲擊「大考」說起
新華澳報 08-07 39021

 廣東省連日來遭受大暴雨襲擊,前日八時至昨日八時,全省平均雨量五十七點七毫米,有九個市共二十三個縣(區)出現了局部特大暴雨,使得有二十三條河流超越警戒水位。其中廣州市出現了今年以來的最強暴雨,已達到特別嚴重影響等級,亦是本世紀以來第五強的暴雨,或本世紀以來八月的第二強暴雨過程。同罩於這團極大雨雲之下的香港、澳門兩特區,其中香港在八日內四度黑雨,多區內澇嚴重、山洪暴發;澳門特區也曾於前日早上八時十八分發出今年首個黑色暴雨警告,持續一個多小時,紅色暴雨警告亦先後三度發出。這是繼今年七月中旬颱風「韋伯」襲擊澳門後,「老天爺」對澳門特區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的又一次「大考」。

澳門氣象局前日在回顧此次「黑雨」襲澳的態勢時指出,持續受活躍西南氣流及高空擾動影響,近日廣東沿岸天氣持續不穩,而澳門前日凌晨起出現連場暴雨,氣象局更一度發出本年首次黑色暴雨警告。從前日凌晨起,大雨開始持續影響珠江口附近地區,約凌晨四時許,本澳以西地區出現新一波強雨區。第一波暴雨集中於五時至六時三十分,氣象局先後發出黃色及紅色暴雨警告。該時段暴雨較集中影響澳門半島,其中澳門北區雨勢最為明顯,錄得最大一小時滾動累積雨量達六十一點八毫米。第二波暴雨集中於七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氣象局更發出本年首次黑色暴雨警告。該時段暴雨較集中影響路氹區域,其中路環以南雨勢最為明顯,錄得最大一小時滾動累積雨量高達七十七點六毫米。截止下午五時,本澳多個氣象站錄得累積雨量超過一百毫米,其中,以紀念孫中山巿政公園站為最高,錄得累積雨量為一百二十一點八毫米。雖然澳門面積相當細小,但從兩場暴雨的雨量分佈中,可見最大雨勢分別影響本澳最北和最南區域,足見暴雨發展及落點之隨機性相當大。

按照以往「經驗」,澳門在「黑雨」襲擊下,內港及筷子基一帶,必然成為「汪洋大海」。而且人們從電視新聞及互聯網自媒體視頻中,也發見在「同一片雨雲下」,廣東省尤其是珠三角的一些城市,已是「落雨大,水浸街」,不少馬路變成了「河流」,因而擔心澳門也將像以往那樣,「水淹金山」。

但意外的是,在兩場驟雨尤其是「黑雨」下,除了是路環有個別地方發生水浸,居民須涉水而行之外,澳門市區未見水浸,尤其是以往「重災區」的內港及筷子基一帶,雖然雨水像「傾盆倒水」那樣落地,但很快就隨即排走。因而可以說,澳門特區在經受今年首次「黑雨」襲擊的「大考」中,交出了亮麗的答卷。

誠然,基於降雨量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不同,澳門不宜與廣東省的一些「水浸街」城市作「橫比」;但以澳門與自己過往的情況進行「直比」,澳門這次「戰黑雨」的成績是讓廣大「澳人」滿意「收貨」的。

或許,今次「黑雨」襲澳並沒有發生「水浸」內澇災害,也與可能並非是與天文大潮交疊的「地利」因素相關。但更重要的是,是特區政府系列防災減災措施,尤其是剛完工的內港雨水泵站的建成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以今次「黑雨」雨勢之大,即使是沒有遇到天文大潮「相頂」,要讓雨水自然流排出去,是無法及時排走的。但在內港雨水泵站的「開足馬力」排水下,「老天爺」降落「幾多」雨水就排泄「幾多」雨水,使得雨水沒有任何「滯留」在內港及筷子基一帶的機會。

這個事實,證明特區政府《防災減災十年規劃》重點工程之一的內港南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是對策對頭及實績有效的。其中剛完工的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包括建造大型雨水泵站及雨水箱涵渠、建造雨水及污水下水道、封閉沿岸出水口、重建污水泵站、更新舊有排水管道及實施清汙分流等多重措施,以改善內港南一帶的水浸問題。其中,雨水下水道按二十年一遇的排澇標準建造,雨水泵站及雨水箱涵按五十年一遇的排澇標準建造。雨水箱涵渠容量約為八千六百立方米,相當於約三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配備五台主用及一台備用泵組的雨水泵站,總排水能力達每秒十七點二立方米。設計意圖是,系統運行後,將大幅提升區域應對暴雨及天文大潮的能力。

不過,審計署六月九日公佈《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的建設》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卻指出於二零二一年落成的內港北泵站建設工程,未必能應付未來的長期需求,所投入的公帑未能發揮最大效益。並引述了該建設工程在竣工後幾天的一場暴雨後,該區仍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作佐證。這就使人以一反三,進一步思考,內港的整體防災的佈局,不能只是停留在「排洩雨水」方面。

實際上,澳門內港的水浸現象,除了是降雨排泄不及時造成之外,主要由風暴潮和天文大潮引起。風暴潮是造成浸水深度最大、影響時間最長、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其表現形式為潮位高於海旁區現有路面高程,海水直接漫堤致災。據內港站一九二五年至二零二零年共九十六年潮位資料統計,主要受風暴潮影響內港潮位超過一米五共出現九十六次,平均每年發生一次。而天文大潮則往往表現為潮水從排水管倒灌造成內陸區域浸水,主要發生在內港、內港北、路環西側等極低窪地帶,浸水時間受潮位漲落變化影響存在。其中在近年,以二零一七年的「天鴿」襲澳時,最為顯著。在此情況下,單憑內港的雨水泵站,是不足以應對的。因此,還需進一步落實《防災減災十年規劃》的各項措施,尤其是將已經上報國務院批复,但特區政府卻又擱置了的內港灣仔水道興建擋潮閘的計劃,再次擺上特區政府的案頭。

根據設計,內港擋潮閘全長五百五十二米,防潮標準爲二百年一遇,設計潮位海拔三點八五米(對應潮高五點六五米),排澇標準為二十年一遇(日降雨量四百三十七毫米)。當閂閘後,閘內水位近期控制在一點五米,遠期一點八米。經評估,擋潮閘每年平均關閘約二點一次,每次關閉操作約需一點五小時。根據仿真結果,擋潮閘在「天鴿」、「山竹」、三點八五米潮位等極端天氣條件下,可以擋住閘外潮水保護內港,但閂閘後會令閘外附近水道的水位壅高,如河邊新街、西灣大橋橋頭增幅約零點一二至零點一九米,其他臨岸水位點的增幅均小於零點一米。

誠然,內港擋潮閘涉及的建設和維修保養費用不低,擋潮閘工程料需要花費過百億,加上每年幾億元的維護費用,可能會出現超支,而每年可能僅使用一次或兩年三次,故特區政府需要小心處理,現階段是首先觀察內港南泵站工程完成後的水浸情況,再決定是否興建擋潮閘。但內港南泵站是防禦二十年一遇的水浸,未能抗禦如同「天鴿」那樣百年以至五十年一遇的颱風與天文大潮共同襲擊澳門的災害。為讓澳門特區「一國兩制」的長治久安,仍需要有更長遠的考量。

編輯:銘笙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Copyright © 2018-2025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公网安备:44049002000479号 粤ICP备:180573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