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七日电】(记者 刘文文)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疾驰,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尽管六月完整数据尚未出炉,但前五月的「成绩单」已足够吸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一至五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五百六十九点九万辆和五百六十点八万辆,同比分别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二和百分之四十四,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百分之四十四。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稳步攀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份额日益扩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普文化与传播中心传播部副部长纳森对中新社记者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多方面支撑。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无疑是重要助力。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延续减免、以旧换新政策加码扩容,多种政策工具协同发力,有效撬动了中端及大众消费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比亚迪三月发布的超级e平台,实现了「一秒二公里」的全球量产最快充电速度;国轩高科五月宣布其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成,实现百分之一百线体自主开发,极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智能驾驶则成为另一大「加分项」。L3级自动驾驶条例于四月在北京率先实施、L2+及以上级别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几乎成为上市新车的「标配」、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级智能化渗透率在六月首次突破百分之二十……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双轮加速,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吸引力。
然而,伴随产业狂飚突进,市场「内卷」隐忧浮现。今年以来,官方多次明确表态反对无序的「价格战」,引导行业理性发展。多家车企积极响应承诺,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力的提升。
「这标志著行业正摆脱对价格战与低端重复的路径依赖,从『量』的竞争转向『质』的竞争。」纳森认为,随著技术演进与市场环境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反内卷」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在高速奔跑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也面临多重挑战。部份国家和地区设置技术壁垒、关税壁垒,抬高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成本与难度。同时,全球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欧美传统汽车巨头加速电动化转型,新兴造车势力不断涌现,给中国新能源车企带来不小压力。
展望下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在复杂局势中继续跑出「加速度」?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尽管欧美等部份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些限制政策,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技术、成本和产业链等多方面优势,在东南亚、南美等众多海外市场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由此他判断,二0二五年中国汽车出海前景总体乐观,新能源汽车仍将是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受访时称,面对复杂环境,中国车企需「内外兼修」:对内,强化技术创新「硬实力」,加大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汽车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对外,深化本地化生产与供应链布局,针对不同市场需求推出差异化产品。
「比如东南亚偏好高性价比的小型电动车,欧洲注重智能网联功能,中东需要长续航车型,精准匹配才能『走出去、留得住』。」鲁东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