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以暴饮暴食、猎奇比拼为特征的「吃播秀」,发出「反对食品浪费,抵制极端吃播」倡议,引发网络热议。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沉浸式吃美食」「深夜偷吃」等词条可见,不少博主端著诱人美食大快朵颐。其中有些主播对著堆积如山的食物狼吞虎咽,挑战极限食量;或是生吞活剥稀奇古怪甚至令人不适的东西,靠超辣、超生猛博眼球。
新华网发文指出,不管是「大胃王」吃播,还是怪异吃播,都是用剑走偏锋的极端方式,来吸引眼球、赚取流量并变现。这种所谓「吃播秀」,打著猎奇噱头,传播不健康、不理性的饮食观念,不仅是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公然践踏,也违反了反食品浪费法的相关规定,尤其给青少年带来不好的示范效应。
极端吃播蔓延,背后是流量和利益在作祟。「平台算法偏爱那些能瞬间抓住眼球、引发强烈感官刺激的内容,极端吃播恰恰满足了这种『猎奇』心理。」《人民政协报》文章称,主播为了吸引关注、获取打赏和广告收益,不惜挑战生理极限。而部份观众或是出于「看客」心理,或是被诱人美食吸引,无形中助推了这股歪风。平台、主播、部份观众,在「流量至上,美食馋人」驱动下,形成一种畸形的「合谋」。
近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吃播乱象。但受利益驱使,一些主播仍不惜铤而走险,除了用催吐、假吃等蒙蔽网友,还用深夜直播、打著「非一人食」标识等手段,想方设法逃避审核。
因此,此次中消协倡议中,提出消费者「不追捧」、创作者「不制作」、平台「不传播」的三方责任,意欲建立闭环治理结构,扭转「唯流量论」的内容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餐饮经济专家赵京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流量变现观,摒弃流量至上、短期运营的思维,通过优质内容吸引粉丝长期关注,实现账号或内容的长期变现。
上述《人民政协报》文章亦指出,对宣扬暴食、浪费、猎奇、危害健康的所谓「吃播」内容,应及时限流下架。让那些真正分享美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的优质内容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同时,对故意搞「大胃王」、猎奇吃播引流的内容要依法依规处罚,切不可让「以粮换流量」成为时尚。
有自媒体博主发文表示,中消协的倡议不仅是对浪费行为的遏制,更是对饮食文明的重申──美食的魅力在于「质」而非「量」,在于文化底蕴而非感官刺激。
《人民政协报》文章称,当「吃饭」这一人类最基础的生活行为,在镜头前被异化为一场场博取流量的畸形表演,唯有平台、监管、观众形成合力,才能让以浪费和健康为代价的「流量狂欢」彻底熄火,还网络空间以清朗,还食物以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