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五月十六日电】(记者白涌泉、王莹)一大早,家住辽宁省盘锦市的杨永华在儿子陪伴下,来到河岸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站。简单与护理人员交代几句,杨永华的儿子匆忙赶往了自己经营的小店。在这里,杨永华即将度过欢乐的一天。
日间照料站是社区老人的第二个家。这一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新模式,当前正在中国各地兴起。清晨,老人被监护人送到这里后,在这里吃早餐、做手工,午饭过后有午睡,下午进行理疗康复,晚餐过后有梳洗。
杨永华的儿子与儿媳在当地经营一家烧烤店,店里打烊时间不固定,几乎都要半夜才能回家,尤其在夏季,凌晨两三点收摊是常态。老父亲的一日三餐等基本照料成了难题。二0二三年夏天,听说家门口开办了日间照料站,杨永华的儿子抱著试一试的想法将父亲送到了这里,令他没想到,老父亲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因为这里「比家有意思」。
民政部此前印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在此政策推动下,中国各地近年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生活照料、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等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内容。
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操、入浴、精细化训练……大连松朗养老院是一家专门从事照护认知症老人的机构。八十八岁的大连市民李世华患有认知障碍,她的家属告诉记者,自从母亲来到日间照料站,在专业机构照顾下,母亲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在这里,规律有序的健康监测和药物管理,让十余位患有认知障碍老人的生活更有活力和秩序,也很大程度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二0二四年底,中国六十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三万一千零三十一万人,首次突破三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百分之二十二。考虑到很多老年人有著不愿离开社区、不愿离开邻里、不愿远离儿女的生活习性,近年来,中国各地积极探索「家门口」养老新模式,下大力气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日间照料这一养老服务模式迅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青睐。
在河北,衡水市整合社区资源,对接养老企业,把长期托养、日间照料、文化娱乐、餐饮服务等功能嵌入社区,打造示范性日间照料机构二十二个,满足老人多样化、就近就便的养老需求;在西藏,那曲市色尼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为老人温暖的「银发港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分户籍、不分民族,每天只需缴纳二十元的餐费,就可以享受午餐、晚餐,以及棋牌、舞蹈、理疗、健身等十四项暖心服务;宁夏正力推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提出二0二五年力争城市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
此外,很多城市还开始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幼儿托育问题。在山东、北京、广州等地,当地政府通过整合场地服务功能,向托育机构免费提供场地,并按民用价格计收水电费,对老幼共托机构提供支持,部份地区还提供嵌入式社区托育点的项目建设资金,为运营企业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