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四月四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伟根)四月四日清明节,既是传统祭祖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香港市民当天或庄重祭祀扫墓,或轻松外出郊游。
四日一大早,中通社记者就在地铁巴士看到许多人手里拿著鲜花、香烛和纸钱。在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民众纷纷在先人墓前低声诵读祭文,整理墓地,除去杂草,点燃香烛。市民冼先生携带一家六口到场扫墓。他告诉记者,虽然今年祭品比往年贵,但是不希望节省祭祀的预算,毕竟是一片心意。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致力推广绿色殡葬,例如优化海上撒灰免费渡轮服务,让申请人可在网上自行更改撒灰日期,并在指定纪念花园提供浇水壶,家属在撒放骨灰后可以浇灌草地,让先人骨灰渗入土壤中,化作春泥,与花草相伴。
在过去十多年,绿色殡葬在香港的普及程度也显著提升。自二0一三年以来,采用绿色殡葬服务的个案增长接近三倍。
记者在坟场看到不少市民选择以鲜花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市民罗先生说,五六年前已改用鲜花,认为祭祀更重要的是心意,常怀感恩之心,用鲜花代替纸钱,也更绿色环保,避免污染环境。
在屯门曾咀纪念花园,特区政府还增设名为「渡船」的木刻艺术装置,让曾使用绿色殡葬服务的家属追思先人。作品以船为喻,不但是对使用绿色殡葬的逝者的纪念,亦希望给至亲一个离别后的过渡空间。船身挂上数个富有香港特色的思念信箱,让曾使用绿色殡葬服务,包括海上撒灰和纪念花园撒灰的家属投递心意信笺,向先人表达思念与祝福。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不仅是传统祭祖节日,还有踏青嬉游的礼俗主题。串起大帽山、马鞍山、狮子山等二十多座山峰的著名徒步路线麦理浩径,成为香港市民和游客的热门选择,尤其是西贡万宜水库,出现罕见的堵车现象。
北上内地游玩也是今年香港清明假期的热门话题。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表示,正值春天花季,香港前往湖北武汉、云南昆明、四川成都等地的高铁团,大部份爆满。赴内地的旅行团报名人数,较疫情前多三倍。
深圳边检总站预计,清明节假期,深港口岸迎来双向出入境客流高峰,四月四日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达八十七万人次,客流峰值或将突破八十七万人次。
【中新社香港四月四日电】(中新社记者 刘大炜)填写心意信笺,将其投入信箱中,低头默哀……又是一年清明时,位于香港屯门曾咀灵灰安置所的「渡船」外,市民们以这种方式向已故亲人表达思念和祝福。
这个名为「渡船」的木刻艺术装置,是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今年新设立的,让曾使用绿色殡葬服务的家属追思逝者,旨在进一步提升绿色殡葬服务。
「各地关于死亡的传说中,多数会出现船这一意象。以船为喻,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希望给至亲一个离别后的过渡空间。」该装置设计师凌展腾说。
在曾咀灵灰安置所,有著全港最大的绿色殡葬纪念花园。清明节当天,市民陈小姐一早来到纪念花园,将鲜花轻轻放在纪念碑前,随后在「渡船」信箱中投入了她的心意信笺。
陈小姐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均以花坛葬方式离开世界。每年清明前来祭扫时,看到花坛中绽放五颜六色的花朵,她都会感觉父母仿佛从未离开自己一般。今年,她还能将想说的话写在信笺上,与已故亲人「沟通」,算是多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负责推广绿色殡葬的食环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香港,花坛葬和海葬是主要的两种绿色殡葬方式。近年来,随著人们观念的转变,为已故亲人举办绿色殡葬的市民比例逐渐增多。据统计,二0一一年选择绿色殡葬方式的香港市民比例仅有百分之五点五,到去年,该比例就已升至百分之十六点五。「相比之下,人们更倾向选择花坛葬,让生命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延续。」
除增设纪念设施外,食环署今年还推出多项新服务,包括提供独立房间供家属悼念、为海葬人士家属提供专属纪念卡片、优化海葬免费渡轮服务措施等,让绿色殡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绿色殡葬在香港已提出近二十年,市民接受程度也随之逐渐提高。如今虽多数市民仍采用传统方式殡葬,但香港的丧葬文化已不再仅限流于表面的繁文缛节,而是更多思考生命的意义。」致力于推动绿色殡葬的业者伍桂麟表示。他关注到,有的市民还将清明、重阳等节日作为给下一代「生死教育」的重要一课,希望把对生命的思考传承下去。
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是清明节的民风厚德。节日当天,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她近日前往了浩园悼念因公殉职的特区政府公务员,并到景仰园向菲律宾马尼拉人质事件的死难者献花致意。她提到,公务员事务局在浩园附近设立了纪念碑石,用以纪念采用绿色殡葬的已故公务员。
由于今年香港清明假期仅有一天,也有许多市民趁相邻的复活节小长假提前返乡祭扫,市民周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周先生对记者说,今年清明他的家庭组织了一场聚会,希望趁假期联络家人感情,增强家庭凝聚力。「虽与传统意义上过清明节的习俗不同,但我们对家庭文化的重视没有变。」◇